2015年度GP回顧

作者:許兆本

再過幾天,我們就會翻過日曆上2015年最後一頁,迎接嶄新的2016年。年末正是總結的季節,我也想藉此機會來回顧一下我2015年參加各地大獎賽看到的見聞與吸收的經驗,探索將外國成功賽事運營經驗應用在中國大獎賽方面的可能性。

我在2015年間也積極投入到萬智牌大獎賽的“工作”當中,全年總共參加了7場:馬尼拉、京都、上海、千葉、新加坡、香港和北京。與以往略有不同的是,今年我的職責身份從巡場裁判變成了記分員,由此也讓我得以用不同的角度保障比賽運行,進一步熟悉比賽運營流程,了解同樣賽事在不同地區的舉辦慣例。

1月:GP馬尼拉

馬尼拉是我今年參加的第一場大獎賽,也是我第一次以記分員助手的身份參加的第一場國外GP。起初由於假期(和安全)問題,我原本沒有打算前往菲律賓(因此也沒有申請)。但考慮到5月的上海大獎賽將由我來全權擔當記分員職責,無論是托師傅還是Niko都希望我能有更多的實戰練習機會。在京都不可能作為“練習”的場合下,Niko強烈建議我去馬尼拉跟他碰頭,於是就有了這番行程。

馬尼拉的記憶:打印機GP
馬尼拉的記憶:打印機GP

馬尼拉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就是上圖所示的那台時常會因為過熱而罷工的打印機。1月的馬尼拉,室外溫度仍有20餘度,室內溫度則延續了東南亞國家室內冷氣的一貫凍人傳統。就算是這樣,在前幾局的時候這台打印機也經常會過熱,經常是等全部成績單打完之後,這一局比賽只剩下十幾分鐘了。

經驗:採購比賽物資時,需要再三確認相關設備的規格參數,是否符合實際使用需要。

4月:GP京都

或許是因為我在申請京都的時候,自薦信中寫上了“SK希望”的緣故,賽事主辦方在周五給我安排了一個出乎我意料之外的職位:Last Chance GPT SK。不過也正是因此跟Kanazawa搭檔,才讓我開了眼界,了解到日本式LCT的運營方式。

簡單來說,日本人採用的是“固定對陣表”的方式來確定一場LCT當中的全部對局。只要第一局的配對(對陣)確定,整場單淘汰比賽的5局對陣情況也就確定了下來,就跟世界盃踢16強一樣。在比賽開始的時候,負責這場比賽的裁判會拿到下面這兩個文件:

日本LCT供裁判使用的文件
日本LCT供裁判使用的文件

左表列出了全部32人前兩局的桌號,同時還留出了集合時間的空白給當值的裁判填寫。這樣負責這場LCT的裁判可以憑藉這一張表格安排前兩局的對戰。待對戰結束之後,可以將勝者的信息填寫到右表的相應位置作為記錄。由於所有LCT的八強賽事(即第三局以後的賽事)會統一在八強區舉行,所以待這兩局結束之後,負責這場LCT的裁判就可以將對陣表(右圖)和八位牌手帶到八強區進行交接。待全部比賽結束之後,負責裁判將右圖交回給記分員處,由後者錄入所有的比賽結果。

經驗:過往我們在GP上舉辦這類LCT賽事時,每一局比賽結束後都需要回到記分員處錄入成績並等待記分員打出新一局的配對後才能開始後續的賽事。這種固定對陣表式一次性安排所有對局的做法,最大程度地減少了裁判在記分員與賽場之間的往複,提高了周轉效率,適用於日本這種每場GP都要打上20多場LCT的場合。

除了採用了這種固定對陣表式的配對之外,日本GP的整個外圍賽運營都有許多可圈可點之處。

  • 文檔系統化:
日本裁判上傳的人滿即開比賽文檔
日本裁判上傳的人滿即開比賽文檔

在比賽開始之前,會有人在Judge Apps的賽事網站里上傳人滿即開賽事的運營說明,以及供8人賽事回報用的成績單,供相關裁判了解具體流程。文檔中詳細說明了基本流程,輪抽/構組賽制牌手就坐之後的說明事項——這一切都記錄在了一張雙面A4紙上,方便賽事運營人員了解。

  • 排隊規範化:

去過日本旅遊,一定會驚訝為什麼日本人無論在什麼需要排隊的場合,都能夠守序排起長隊。估計正是有這種普遍的習慣,才會如此布置人滿即開的排隊場所吧:

每把椅子都是一個空位,坐滿即開。
每把椅子都是一個空位,坐滿即開

經驗:把運營賽事的每個步驟詳細成文,形成文檔,並在實踐中不斷更新,這樣才能保證無論負責外圍賽部分(特指人滿即開賽事)的工作人員之前是否有相關經驗,都能夠確保賽事運轉流暢無誤。

5月:GP上海

上海是我首次擔任正賽記分員的賽事。由於這次有了去年上海大獎賽架設網上預報名系統的經驗,本次比賽的預報名以及預錄入工作都順利進行。在周五的時候根據網上預報名錄入系統的牌手信息,將所有預報名人員的名單打印出來貼在了賽場上,供牌手在簽到的時候查閱、確認自己是否報名成功。同時感謝報名簽到組的工作人員協助,在牌手簽到的時候仔細核對了牌手的報名信息,發現錯誤能夠及時糾正。由此確保了正賽的順利進行,在第一局開始的時候沒有牌手前來詢問“找不到名字”的情況。

經驗:如果比賽提供了網上預報名,請確保牌手在輸入信息時知曉他屆時該如何在賽場公告上找到自己的名字。此外,牌手簽到的時候需要準備快速的核查手段,並與牌手親自核對信息,及早發現錯漏情況,避免影響比賽進行。

外圍賽方面,4月從日本取經歸來之後,這次在周五的LCT上就推行了日本人的運營方式。由於整個周五舉行外圍賽的時候我沒有關注外圍賽的運營情況,因此整個方案的實施情況如何還需要當時負責LCT的各位來報告。不過我們周五進行的LCT賽事數量遠不及日本,或許這套方案還能有所改進?

5月:GP千葉

GP千葉。據說這場比賽的首次網上預報名就在一天之內全部報滿。作為世界上同時舉辦的三場摩登大師現開GP之一,所有參加GP千葉的人一同創造了歷史。但對於預計有4000人蔘賽的賽事主辦方來說,他們肩頭上的擔子也前所未有地重。這點從Judge Apps中上傳的文件數量就可見一斑:

GP千葉賽事區上傳的文檔。
GP千葉賽事區上傳的文檔

除了常見的Travel Guide、住宿工作分配、班表安排之外,還有人滿即開比賽的準備文檔和概要,周六早上工作要點,供玩家填寫的問題諮詢表格、周五周六周日三天的賽場平面圖等材料,此外,還有DC/Paper/Logistic三個分組運作說明的日文翻譯和Effective Watch Magic的日文翻譯,供裁判學習。

在Judge Apps之外,日本的RC牧野還根據預期的人員安排與分組,以小組為單位創建了許多Google Groups討論組,加強各個小組之間的溝通。

我在這場比賽中擔任的是記分員助理的角色,主要任務是在周六早上協助牌手,幫助處理他們可能出現的問題。

經驗1:面對情況複雜的賽事(例如千葉:比賽分成三個子賽事進行,同時牌手還可以選擇產品的語言種類),事前各方溝通十分必要。除了裁判之外,賽事主辦方也應該事先考慮到可能出問題的狀況並做好預案,比如說這次的主辦方晴屋一早就想好了如何區分三個賽事區域與參賽牌手的方案:利用桌布顏色和發給牌手的無紡布袋作為區分,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經驗2:在語言不通、問題眾多的環境中,事先準備一些便籤條作為交流工具有奇效!

購自亞馬遜。
購自亞馬遜

第二天的時候,我還被臨時叫去外圍賽代班人滿即開賽事的成績錄入工作,因此也有幸看到了他們八人比賽的具體運轉情況。簡單說來,他們八人賽的流程是:牌手登記->交給記分員新建賽事錄入姓名->工作人員拿走姓名錄入完成的八人比賽對戰表,帶領牌手前往比賽區域->牌手根據遊戲進展填寫對戰表上的成績->牌手拿着填寫完成的成績表找裁判領取獎品->裁判把完成的成績表交給記分員登記成績。

6月:GP新加坡

GP新加坡是我第一場獨自擔任記分員(雖然有Niko的Skype遠程協助)的外國GP。雖然對於通行英語的新加坡來說,外國也沒有多“外”,但我這一次完全沒有參與到主辦方的網上預報名工作當中,因此給後面賽場的些許混亂帶來了一絲隱患。

由於之前Niko跟Joe(Soh)有良好的溝通,且之前馬尼拉的時候我也跟Joe有過合作,順利完成了預報名信息的導入工作,所以這次也順利拿到了符合字段要求的全部預報名數據,只是……他們在姓名方面只簡單地用了“Name”一個字段,而錄入報名信息的時候,軟件上分成了Last Name和First Name兩個部分。而東南亞地區由於民族眾多,牌手的名字也五花八門,在放棄人工區分之後,只好改用機械的方式劃分Last Name和First Name,並做好公布(在賽場公布擬輸入的玩家姓名)與說明(跟主審說清由於此種處理方案,明天可能會出現較多牌手找不到姓名的情況)來做彌補。第二天正賽的時候Riccardo果然安排了Khanh帶領一整支Stage Team協助處理相關問題。感謝Khanh和組員的幫忙,雖然前三局有不少牌手前來詢問姓名問題,但都能迅速的幫牌手找到本局的座位並修正名字,保障了比賽的順暢進行。

經驗:作為記分員,需要在比賽預報名階段就與主辦方確認報名的方案與收集的信息,確保屆時主辦方提供的預報名資料符合軟件要求。同時在出現狀況的時候,需要提前告知主審或其他負責人,儘快擬出相應的補救方案。

本次新加坡大獎賽有一點創新的地方,是他們採用的射頻卡信息管理系統。牌手到場後,需要先前往指定地點領取一張卡片,每個人的卡片對應牌手的DCI號碼與姓名等個人信息。而後牌手要參加外圍賽,準備報名的時候,需要提供這張卡片讓工作人員讀取其中信息並加入到相應比賽當中。這樣待比賽結束之後,工作人員就會根據比賽的最終名次,將相應數量的獎品券計入對應的卡當中。待信息更新之後,牌手就能夠拿着記錄有他們獎券信息的卡去獎品牆兌換獎品。

這種方案的優點自不必說:牌手不用填寫報名表,報名方便;不用印製實體獎品券,減少了保管和發放成本。而缺點也同樣顯著:需要有專人維護比賽信息;比賽結束之後獎品券信息不會實時更新;牌手約和的實際操作較為複雜等等。

8月:香港GP

我Judge Apps上的香港GP申請記錄是Declined,不過隨性的澳洲人Lindsay表示這是由於他對我有其他安排的結果。結果,我成了他的外圍賽記分員。

澳洲人的隨性(或者換另一種說法,懶散?)可謂他們國家的民族性格,或許是因為我沒能看到賽事論壇的相關說明的緣故,從澳洲人告知讓我去香港當他外圍賽記分員開始到我到達香港的這段時間,我就只收到過兩封關於酒店的郵件。我甚至主動發了一封郵件去問我需要做什麼準備,也沒有得到有意義的回復。

缺乏溝通的結果,就是我周五來到賽場之後,完全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該怎麼干。到賽場之後,我才發現原來Lindsay方面也自己帶了一位外圍賽的記分員,因此首要任務就是溝通並分工。然而賽場開放之後,我又一次體會到了澳洲人民的“隨性”:他們沒有規劃外圍賽的運轉流程。因此這個所謂的“外圍賽記分員”同時還肩負着收錢及登記報名信息的任務。自然,外圍賽報名處前面就排滿了期望報名外圍賽領取桌布的牌手。不過這只是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接下來的情況是:比賽該怎麼跑?由於我沒有接到Lindsay方面的任何指示,因此照道理我應該用最穩妥的方式來給比賽記分:用WER跑5局比賽。不過我很快否決了這個方案,告知負責外圍賽的Joe,我會按照日本人的方式來提供比賽材料。不過這樣碰巧歪打正着——因為澳洲人也有自己的外圍賽運營方式。

從本質上來說,他們的運營方式與日本的方式類似:規定好了第二局開始之後的所有對局方式,形成可填寫的空白文檔交給裁判做記錄。不過他們沒有像日本人那樣形成全自動化,而是依賴WER生成第一局的配對,然後提供下列表格給負責裁判填寫:

澳式對陣表
澳式對陣表

所有空格都填寫完之後,這場比賽也就打完了,將兩張表格交回給SK,從外圍賽主席台處領取比賽獎品,比賽完成。

經驗1:果然偷懶才是促進人類進步的最大動力。

經驗2:要想保證賽事順利,事前溝通必不可少。由於你無從知道外部招募人員對你既有方案的熟悉程度,形成相關文檔提供給對方讓其了解,能夠有效讓新接手人員儘快上手。

10月:GP北京

團隊賽GP!

早在上海的時候,Niko就跟我反覆強調團隊賽之於記分員有多麼恐怖。當然,他在嚇唬我的同時沒有忘記傳授我相應的應對技巧,在上海GP結束後就立刻開始了相關的模擬操作。根據以往的經驗,要想保證比賽初期不混亂,準確的預報名信息獲取和錄入是關鍵。團隊賽的報名方式可以有兩種:(1)個人交費,分開提交組隊信息。即以個人為單位繳納報名費,另外提交一份組隊表說明三個人的組隊構成。(2)團隊交費,同時提交組隊信息。即以團隊為單位繳納報名費,同時提供對應的三人組隊信息。後者是Niko強烈建議的方案,經過考量之後,本次比賽採用了相對簡單的第二種報名方案。從事後的運行結果的來看,雖然可能會有不少牌手因為無法提前確定隊伍構成而錯過了這次團隊賽事,但對於首次舉辦團隊賽的亞太地區(除日本),這個方案確實減少了報名確認環節可能出現的許多混亂,是一次成功的嘗試。

不過不管什麼方案,只要需要由牌手填寫表格提交信息,就有可能出現填寫錯誤,導致信息無法錄入的情況,需要記分員修正。通常情況下,出現類似錯誤都是自行修正,只有在各種修正方式都無法找到正確信息的時候,才會直接向牌手詢問。或許是我過度自信自己的修正方式,最後上傳的比賽結果當中依然出現了兩人DCI號碼有誤的情況,雖然事後都根據牌手提供的信息做了更正,但這也為我敲響了警鐘。

經驗:需要修改牌手信息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盡量找到牌手當面核實,確保修改後的信息準確無誤。

結語

以上就是2015年主要擔任比賽工作人員的我全年的大獎賽見聞。希望能夠從另外一個角度為大家日常舉辦比賽,規劃大型賽事,準備大獎賽執法,領導團隊等方方面面帶來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