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兆本
再过几天,我们就会翻过日历上2015年最后一页,迎接崭新的2016年。年末正是总结的季节,我也想借此机会来回顾一下我2015年参加各地大奖赛看到的见闻与吸收的经验,探索将外国成功赛事运营经验应用在中国大奖赛方面的可能性。
我在2015年间也积极投入到万智牌大奖赛的“工作”当中,全年总共参加了7场:马尼拉、京都、上海、千叶、新加坡、香港和北京。与以往略有不同的是,今年我的职责身份从巡场裁判变成了记分员,由此也让我得以用不同的角度保障比赛运行,进一步熟悉比赛运营流程,了解同样赛事在不同地区的举办惯例。
1月:GP马尼拉
马尼拉是我今年参加的第一场大奖赛,也是我第一次以记分员助手的身份参加的第一场国外GP。起初由于假期(和安全)问题,我原本没有打算前往菲律宾(因此也没有申请)。但考虑到5月的上海大奖赛将由我来全权担当记分员职责,无论是托师傅还是Niko都希望我能有更多的实战练习机会。在京都不可能作为“练习”的场合下,Niko强烈建议我去马尼拉跟他碰头,于是就有了这番行程。
马尼拉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就是上图所示的那台时常会因为过热而罢工的打印机。1月的马尼拉,室外温度仍有20余度,室内温度则延续了东南亚国家室内冷气的一贯冻人传统。就算是这样,在前几局的时候这台打印机也经常会过热,经常是等全部成绩单打完之后,这一局比赛只剩下十几分钟了。
经验:采购比赛物资时,需要再三确认相关设备的规格参数,是否符合实际使用需要。
4月:GP京都
或许是因为我在申请京都的时候,自荐信中写上了“SK希望”的缘故,赛事主办方在周五给我安排了一个出乎我意料之外的职位:Last Chance GPT SK。不过也正是因此跟Kanazawa搭档,才让我开了眼界,了解到日本式LCT的运营方式。
简单来说,日本人采用的是“固定对阵表”的方式来确定一场LCT当中的全部对局。只要第一局的配对(对阵)确定,整场单淘汰比赛的5局对阵情况也就确定了下来,就跟世界杯踢16强一样。在比赛开始的时候,负责这场比赛的裁判会拿到下面这两个文件:
左表列出了全部32人前两局的桌号,同时还留出了集合时间的空白给当值的裁判填写。这样负责这场LCT的裁判可以凭借这一张表格安排前两局的对战。待对战结束之后,可以将胜者的信息填写到右表的相应位置作为记录。由于所有LCT的八强赛事(即第三局以后的赛事)会统一在八强区举行,所以待这两局结束之后,负责这场LCT的裁判就可以将对阵表(右图)和八位牌手带到八强区进行交接。待全部比赛结束之后,负责裁判将右图交回给记分员处,由后者录入所有的比赛结果。
经验:过往我们在GP上举办这类LCT赛事时,每一局比赛结束后都需要回到记分员处录入成绩并等待记分员打出新一局的配对后才能开始后续的赛事。这种固定对阵表式一次性安排所有对局的做法,最大程度地减少了裁判在记分员与赛场之间的往复,提高了周转效率,适用于日本这种每场GP都要打上20多场LCT的场合。
除了采用了这种固定对阵表式的配对之外,日本GP的整个外围赛运营都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
- 文档系统化:
在比赛开始之前,会有人在Judge Apps的赛事网站里上传人满即开赛事的运营说明,以及供8人赛事回报用的成绩单,供相关裁判了解具体流程。文档中详细说明了基本流程,轮抽/构组赛制牌手就坐之后的说明事项——这一切都记录在了一张双面A4纸上,方便赛事运营人员了解。
- 排队规范化:
去过日本旅游,一定会惊讶为什么日本人无论在什么需要排队的场合,都能够守序排起长队。估计正是有这种普遍的习惯,才会如此布置人满即开的排队场所吧:
经验:把运营赛事的每个步骤详细成文,形成文档,并在实践中不断更新,这样才能保证无论负责外围赛部分(特指人满即开赛事)的工作人员之前是否有相关经验,都能够确保赛事运转流畅无误。
5月:GP上海
上海是我首次担任正赛记分员的赛事。由于这次有了去年上海大奖赛架设网上预报名系统的经验,本次比赛的预报名以及预录入工作都顺利进行。在周五的时候根据网上预报名录入系统的牌手信息,将所有预报名人员的名单打印出来贴在了赛场上,供牌手在签到的时候查阅、确认自己是否报名成功。同时感谢报名签到组的工作人员协助,在牌手签到的时候仔细核对了牌手的报名信息,发现错误能够及时纠正。由此确保了正赛的顺利进行,在第一局开始的时候没有牌手前来询问“找不到名字”的情况。
经验:如果比赛提供了网上预报名,请确保牌手在输入信息时知晓他届时该如何在赛场公告上找到自己的名字。此外,牌手签到的时候需要准备快速的核查手段,并与牌手亲自核对信息,及早发现错漏情况,避免影响比赛进行。
外围赛方面,4月从日本取经归来之后,这次在周五的LCT上就推行了日本人的运营方式。由于整个周五举行外围赛的时候我没有关注外围赛的运营情况,因此整个方案的实施情况如何还需要当时负责LCT的各位来报告。不过我们周五进行的LCT赛事数量远不及日本,或许这套方案还能有所改进?
5月:GP千叶
GP千叶。据说这场比赛的首次网上预报名就在一天之内全部报满。作为世界上同时举办的三场摩登大师现开GP之一,所有参加GP千叶的人一同创造了历史。但对于预计有4000人参赛的赛事主办方来说,他们肩头上的担子也前所未有地重。这点从Judge Apps中上传的文件数量就可见一斑:
除了常见的Travel Guide、住宿工作分配、班表安排之外,还有人满即开比赛的准备文档和概要,周六早上工作要点,供玩家填写的问题咨询表格、周五周六周日三天的赛场平面图等材料,此外,还有DC/Paper/Logistic三个分组运作说明的日文翻译和Effective Watch Magic的日文翻译,供裁判学习。
在Judge Apps之外,日本的RC牧野还根据预期的人员安排与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创建了许多Google Groups讨论组,加强各个小组之间的沟通。
我在这场比赛中担任的是记分员助理的角色,主要任务是在周六早上协助牌手,帮助处理他们可能出现的问题。
经验1:面对情况复杂的赛事(例如千叶:比赛分成三个子赛事进行,同时牌手还可以选择产品的语言种类),事前各方沟通十分必要。除了裁判之外,赛事主办方也应该事先考虑到可能出问题的状况并做好预案,比如说这次的主办方晴屋一早就想好了如何区分三个赛事区域与参赛牌手的方案:利用桌布颜色和发给牌手的无纺布袋作为区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经验2:在语言不通、问题众多的环境中,事先准备一些便签条作为交流工具有奇效!
第二天的时候,我还被临时叫去外围赛代班人满即开赛事的成绩录入工作,因此也有幸看到了他们八人比赛的具体运转情况。简单说来,他们八人赛的流程是:牌手登记->交给记分员新建赛事录入姓名->工作人员拿走姓名录入完成的八人比赛对战表,带领牌手前往比赛区域->牌手根据游戏进展填写对战表上的成绩->牌手拿着填写完成的成绩表找裁判领取奖品->裁判把完成的成绩表交给记分员登记成绩。
6月:GP新加坡
GP新加坡是我第一场独自担任记分员(虽然有Niko的Skype远程协助)的外国GP。虽然对于通行英语的新加坡来说,外国也没有多“外”,但我这一次完全没有参与到主办方的网上预报名工作当中,因此给后面赛场的些许混乱带来了一丝隐患。
由于之前Niko跟Joe(Soh)有良好的沟通,且之前马尼拉的时候我也跟Joe有过合作,顺利完成了预报名信息的导入工作,所以这次也顺利拿到了符合字段要求的全部预报名数据,只是……他们在姓名方面只简单地用了“Name”一个字段,而录入报名信息的时候,软件上分成了Last Name和First Name两个部分。而东南亚地区由于民族众多,牌手的名字也五花八门,在放弃人工区分之后,只好改用机械的方式划分Last Name和First Name,并做好公布(在赛场公布拟输入的玩家姓名)与说明(跟主审说清由于此种处理方案,明天可能会出现较多牌手找不到姓名的情况)来做弥补。第二天正赛的时候Riccardo果然安排了Khanh带领一整支Stage Team协助处理相关问题。感谢Khanh和组员的帮忙,虽然前三局有不少牌手前来询问姓名问题,但都能迅速的帮牌手找到本局的座位并修正名字,保障了比赛的顺畅进行。
经验:作为记分员,需要在比赛预报名阶段就与主办方确认报名的方案与收集的信息,确保届时主办方提供的预报名资料符合软件要求。同时在出现状况的时候,需要提前告知主审或其他负责人,尽快拟出相应的补救方案。
本次新加坡大奖赛有一点创新的地方,是他们采用的射频卡信息管理系统。牌手到场后,需要先前往指定地点领取一张卡片,每个人的卡片对应牌手的DCI号码与姓名等个人信息。而后牌手要参加外围赛,准备报名的时候,需要提供这张卡片让工作人员读取其中信息并加入到相应比赛当中。这样待比赛结束之后,工作人员就会根据比赛的最终名次,将相应数量的奖品券计入对应的卡当中。待信息更新之后,牌手就能够拿着记录有他们奖券信息的卡去奖品墙兑换奖品。
这种方案的优点自不必说:牌手不用填写报名表,报名方便;不用印制实体奖品券,减少了保管和发放成本。而缺点也同样显著:需要有专人维护比赛信息;比赛结束之后奖品券信息不会实时更新;牌手约和的实际操作较为复杂等等。
8月:香港GP
我Judge Apps上的香港GP申请记录是Declined,不过随性的澳洲人Lindsay表示这是由于他对我有其他安排的结果。结果,我成了他的外围赛记分员。
澳洲人的随性(或者换另一种说法,懒散?)可谓他们国家的民族性格,或许是因为我没能看到赛事论坛的相关说明的缘故,从澳洲人告知让我去香港当他外围赛记分员开始到我到达香港的这段时间,我就只收到过两封关于酒店的邮件。我甚至主动发了一封邮件去问我需要做什么准备,也没有得到有意义的回复。
缺乏沟通的结果,就是我周五来到赛场之后,完全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该怎么干。到赛场之后,我才发现原来Lindsay方面也自己带了一位外围赛的记分员,因此首要任务就是沟通并分工。然而赛场开放之后,我又一次体会到了澳洲人民的“随性”:他们没有规划外围赛的运转流程。因此这个所谓的“外围赛记分员”同时还肩负着收钱及登记报名信息的任务。自然,外围赛报名处前面就排满了期望报名外围赛领取桌布的牌手。不过这只是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接下来的情况是:比赛该怎么跑?由于我没有接到Lindsay方面的任何指示,因此照道理我应该用最稳妥的方式来给比赛记分:用WER跑5局比赛。不过我很快否决了这个方案,告知负责外围赛的Joe,我会按照日本人的方式来提供比赛材料。不过这样碰巧歪打正着——因为澳洲人也有自己的外围赛运营方式。
从本质上来说,他们的运营方式与日本的方式类似:规定好了第二局开始之后的所有对局方式,形成可填写的空白文档交给裁判做记录。不过他们没有像日本人那样形成全自动化,而是依赖WER生成第一局的配对,然后提供下列表格给负责裁判填写:
所有空格都填写完之后,这场比赛也就打完了,将两张表格交回给SK,从外围赛主席台处领取比赛奖品,比赛完成。
经验1:果然偷懒才是促进人类进步的最大动力。
经验2:要想保证赛事顺利,事前沟通必不可少。由于你无从知道外部招募人员对你既有方案的熟悉程度,形成相关文档提供给对方让其了解,能够有效让新接手人员尽快上手。
10月:GP北京
团队赛GP!
早在上海的时候,Niko就跟我反复强调团队赛之于记分员有多么恐怖。当然,他在吓唬我的同时没有忘记传授我相应的应对技巧,在上海GP结束后就立刻开始了相关的模拟操作。根据以往的经验,要想保证比赛初期不混乱,准确的预报名信息获取和录入是关键。团队赛的报名方式可以有两种:(1)个人交费,分开提交组队信息。即以个人为单位缴纳报名费,另外提交一份组队表说明三个人的组队构成。(2)团队交费,同时提交组队信息。即以团队为单位缴纳报名费,同时提供对应的三人组队信息。后者是Niko强烈建议的方案,经过考量之后,本次比赛采用了相对简单的第二种报名方案。从事后的运行结果的来看,虽然可能会有不少牌手因为无法提前确定队伍构成而错过了这次团队赛事,但对于首次举办团队赛的亚太地区(除日本),这个方案确实减少了报名确认环节可能出现的许多混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不过不管什么方案,只要需要由牌手填写表格提交信息,就有可能出现填写错误,导致信息无法录入的情况,需要记分员修正。通常情况下,出现类似错误都是自行修正,只有在各种修正方式都无法找到正确信息的时候,才会直接向牌手询问。或许是我过度自信自己的修正方式,最后上传的比赛结果当中依然出现了两人DCI号码有误的情况,虽然事后都根据牌手提供的信息做了更正,但这也为我敲响了警钟。
经验:需要修改牌手信息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找到牌手当面核实,确保修改后的信息准确无误。
结语
以上就是2015年主要担任比赛工作人员的我全年的大奖赛见闻。希望能够从另外一个角度为大家日常举办比赛,规划大型赛事,准备大奖赛执法,领导团队等方方面面带来帮助。